Language Switch

媒体中心集团动态

山东卫视 | 潍柴:敢为人先 “改”出一片新天地

2019年06月18日

 

  【导语】从亏损3亿元到营收超过2300亿元,老国企潍柴集团,用好改革关键一招,走过了一段不平凡历程!为寻找潍柴浴火重生的密码,给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以启示和借鉴。近日,本台记者来到潍柴集团蹲点调查。今天请看第一集:《敢为人先  “改”出一片新天地》。

  【正文】记者来到潍柴蹲点时,恰巧遇到一批新员工入职,了解潍柴发展历史是他们的必修课。潍柴1946年诞生于炮火之中,主要是修理枪械。新中国成立后,潍柴开始研制柴油机,成为计划体制的“宠儿”,并在1984年从奥地利引进了斯太尔高速发动机。凭体制之利,得开放之先,潍柴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,也就是在这一年,装配工人赵玉良进入潍柴,这在当时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工作。然而,好景不长,自1992年,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,潍柴机制僵化、市场单一的短板暴露无遗。到1997年,赵玉良已经无法按时领到工资。

  【同期声】潍柴一号工厂装配工人 赵玉良

  “春节,工资老是发不下来,说早上9点发工资,没钱,发不下来,11点还没钱,一直到下午4点,还没发下来,家远的都准备回家了,真有几个家远的就是空着手回的家。

  【正文】1998年,情况更为严重,潍柴欠账3亿元,半年发不出工资。在潍柴档案馆,记者翻阅一本本泛黄的文书档案,“延期还贷”“减免利息”是1997年、1998年潍柴向上级报告的高频词。怎样才能“活”下去?1998年,37岁的谭旭光走马上任,他以“约法三章”立信,不找“市长”找“市场”,忍着断了四根肋骨的剧痛,向柳州工程机械厂推销潍柴的发动机。

  【同期声】潍柴集团董事长 谭旭光

  我就打着绷带去了柳州,因为我的这样一种精神吧,感动了,说,谭厂长,不管怎么样,你在这种情况下来,我明年配你500台。这是我们潍柴在工程机械装载机领域的一次重要的突破。

  【正文】市场打开了。很快,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又凸显出来,谭旭光当着1000多职工的面,砸掉了100多台问题发动机,开始一场百日质量攻关。

  【同期声】潍柴一号工厂装配工人 赵玉良

  不好的机器都放在这个位置上,应该是有吧,心情肯定不是很好。干的再多,你质量保证不了,你等于零啊。

  【正文】有市场,有质量,615厂的产量从每天20台迅速上升到每天80台,工人们知道,干得多就奖的多。

  【同期声】潍柴职工 原615厂加工二车间调度员 刘佃臣

  就是在那个成套车间,开了一个动员大会,把奖的钱发到我们手中(你自己当时是领了多少奖金?)100块钱,我们工人都是100块钱,(这100块钱相当于你们当时工资的多少?)相当于我们一个月的工资。

  【正文】改革,只有敢于触动深层次矛盾,才能真正实现凤凰涅槃。潍柴还开启“三三制”改革,剥离辅业,心无旁骛做强发动机主业;启动“三项制度”改革,清除人事、用工、分配弊端。

  【同期声】潍柴发动机研究院党总支书记 副院长 张东海

  (5063,1分)现有部门32个,其中管理部门22个,要精简设置到10个。(大家有争议吗)?有。(争议在哪里?)这都是砸饭碗的事。

  【正文】在这场“硬碰硬”的改革中,潍柴干部由750人减到219人,在岗职工总数由13600人减至8000人。

  【同期声】潍柴集团董事长  谭旭光

  当时在岗职工是拿70%的工资,反而内退职工拿100%的工资,于是我们就提出来,内退职工拿在岗工资70%的70%,给我起个绰号叫谭二刀。我说如果不这样做,企业关门,你连这“谭二刀”给你的这些钱也没有了,当我们企业走出来以后,一分不少的全部归还了。

  【正文】这是一张潍柴改革的路径图,从“计划”到“市场”,潍柴改出了一片新天地!(改革路径图做图版特技)数据显示,2018年,潍柴年营业收入超过2300亿元,20年来以年均35%的复合增长率,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。

  从老厂到新的工业园,赵玉良的收入也逐年翻番。与潍柴一路相伴,亲眼见证企业由衰到兴,赵玉良说,潍柴成功的秘诀就是两个字:改革。

  【同期声】潍柴一号工厂装配工人 赵玉良

  “大家同心协力,为了一个目标,去争取去奋斗,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一切困难,企业达到顶峰”。

 

 

回到顶部

研发

20000 + 
全球技术研发人员

5+10 
五国十地研发机构

发动机

  • 5,000,000台
  • 22kW-10000kW
  • 2亿千瓦
  • 全领域应用